讓美術與傳播雙向賦能(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中國美術學院校園內的“宋韻今輝”藝術特展宣傳欄。
《讀畫》雜誌封面。
“为摩洛哥工业技术水平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中國美術學院美育項目“國美夜校”宣傳海報。
购物节首月2位百万现金得主出炉
“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現場。
美術是人類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通過視覺形象記錄着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社會生活、自然萬物,凝聚着創作者敏銳的洞察、深刻的思考與美好的願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認知和行爲。初冬時節,西子湖畔,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新時代文化藝術傳播與社會意識塑造”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全媒體時代美術與傳播如何雙向賦能展開討論,旨在促進跨界交流合作,更好凝聚社會共識,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澎坊免税店志工 陪启智童过耶诞
見證歷史厚度和時代溫度
伴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美的創造與傳播,不僅展現出富有時代特徵的外在表現力,更通過現實關切對社會產生積極推動力。對美的價值的揭示與運用,密切聯繫着新時代文化藝術傳播的有效實踐路徑。
從延安文藝到新時代文藝,精神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與會專家認爲,讓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進一步深入人心,要依靠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廣泛的文藝傳播,充分發揮其塑造社會意識的作用。
以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不僅是主題宣傳、主題創作的導向,也體現在藝術院校的課程教學、學術研究和出版工作裡。如何涵養90後、00後大學生深沉的家國情懷?中國美術學院教師將思政課和專業課相結合,不斷延伸課程觸角,通過真實有力的小切口,展開撼人心魄的大敘事。比如,在《家庭編年史》課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梳理、回望家庭、家族和家鄉,藉此重新看待社會、歷史、世界和自己。還有教師多年來持續搶救性地收集、整理、修復、保存中國近現代的攝影檔案,並通過出版《中國》《革命與復興:中國共產黨百年圖像志》等大型畫冊使這些檔案資料得以廣泛傳播。這些實踐反映了美術教學的創新理念,以及教學、創作、研究、展覽、出版、傳播相結合的創新探索。
開展面向全社會的美育普及,打造無界大課堂,是美術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共同的責任。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前不久推出了新美育項目“國美夜校”,向市民開放,頗受歡迎。讀圖時代,美術和大衆的關係更加密切,美術傳播更加日常化、大衆化、便捷化,大衆對美術作品的接受方式、接受渠道、接受心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專家認爲,美育不僅要在殿堂上、課堂上進行,城市的社區、衚衕、弄堂裡,鄉村的街道、院牆上,都是開展美育的新天地,美術應當從殿堂課堂走向鄉村弄堂,社會美育擁有廣闊發展空間。未來,美術界與傳媒界應繼續加強合作,爲更多人帶來美的享受。
涵養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
悄悄開打的「油輪戰爭」?UAE公布4艘油輪遇襲「證據照片」
信息時代,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是美術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參與有價值的時代議程設置、創作優質內容、實現積極有效的信息傳播的重要條件。
新時代的大美術之路,正努力將藝術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而這種努力以“傳播”爲中心展開。同時,大衆傳播對信息的高倍機械複製,讓本來多義的藝術闡釋變得單調化、平面化。各方攜手深耕,以專業標準創作、傳播藝術精品,成爲人們的共識。
近年來,國風國潮在大衆傳播領域獲得了空前的熱度和影響力,成爲年輕人文化消費的熱點。聚焦國風國潮,文藝界和傳媒界不斷跨界合作,開展創意互動,探索多元生產,打造特色鮮明的內容矩陣和傳播格局。有的媒體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如戲曲藝術的現代表達,以適應年輕人的話語方式講故事,受到廣泛好評。這也說明,要做好新時代文化藝術傳播,必須特別關注年輕羣體。
對藝術本體魅力的發掘,在傳播領域是最常見也最能體現專業水準的形式。當人們熱衷於享受數字藝術、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時,繪畫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釋放藝術力量?繪畫如何更好地打動人心?今年年初,由中國美術學院主管主辦的人文雜誌《讀畫》正式創刊,在這個圖像海量出現、人工智能內容無限生髮的時代,旨在將視覺經典的內涵與情致、意興與格調帶給儘可能多的人們;前不久,學院舉辦“堅持繪畫的理由”活動,通過反思“爲什麼要堅持繪畫,堅持怎樣的繪畫”,展現繪畫不可替代的魅力;還有特別策劃的“宋韻今輝”藝術特展、“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等大型展覽,通過對千年宋韻的梳理和對趙無極藝術的百年回望,使古今中外藝術交匯……通過這些活動及展覽,美術工作者進一步堅定了創作信心,新聞工作者看到了更多可能,潤物無聲的藝術滋養傳遞着文化的力量。
悠閒鄉村直播間 名窯
豐富國際傳播敘事體系
供应链在地化 海外生产货品于当地销售占比创新高
如今,國際性美術展覽、美術論壇不斷增多,美術史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對中國美術史和東方美學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少學者認爲,應當以全球語境中的平等史學觀念撰寫新型全球藝術史。
劉大年/CPTPP:全球自貿協定人氣王
優秀的藝術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專家們認爲,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離不開深耕專業領域又擁有國際視野的感同身受者、身體力行者、厚積薄發者。比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全山石先生,耄耋之年創建藝術中心,90多歲還親自帶領高研班學生到新疆寫生,並通過展覽將各國的經典繪畫帶到中國觀衆面前,用畢生心血推動中外繪畫交流互鑑,體現了老一輩美術工作者的世界眼光。
中國藝術內涵豐厚,“不可視性”突出。在全球視野和跨學科框架下,重新激活山水文化、卷軸畫等中國藝術中日用而不知的特有文化要素,不斷拓展中國藝術的邊界,已成爲美術史家的學術方向。許多新聞工作者也通過“世界化”的中國藝術史的講述,架起更多溝通中外的橋樑。一些媒體通過藝術名家專訪,展現其作品的中國風格、國際視野,進行“好感傳播”和“美感傳播”,有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多元的美術創作實踐,也豐富了國際傳播敘事。有的媒體在海外社交賬號上發佈中國青年爲扮靚家鄉而創作牆繪的短視頻,收穫大量關注。這啓示着美術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做好國際傳播重在將宏大敘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動故事展現出來。
豔 骨
我的第一女管家
動漫和遊戲國際化程度高、傳播效率高、覆蓋面廣,是容易打動年輕人的傳播載體。中國美術學院教師曾帶領團隊創作了一系列動畫片和網絡遊戲。在他們看來,遊戲的互動性和用戶代入感更強,在遊戲中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可以助力文化藝術傳播。
“千載寂寥,披圖可鑑。”以美爲媒,不僅可以增進理解,讓中國故事在更大範圍及更多層面上引起關注、迴應和共鳴,還可以促進受衆思維水平與創造力的提升。作爲一種有深度的精神生產,美的創造與傳播有着廣闊發展空間。期待美術工作者與新聞工作者攜手,通過傳遞中國精神的文藝作品、體現專業精神的敘事方式,實現有效傳播、有效塑造,充分發揮美育和美學的社會價值,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本文圖片均爲中國美術學院提供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工智能对货币政策影响几何?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6日 08 版)